患者,女,61 岁。2 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进行性四肢僵硬伴动作迟缓,病情呈进行性加重,1年前出现肢体动作不协调,以下肢为著,伴姿势不稳,逐渐不能独立站立,偶发双上肢震颤,以静止震颤为主。曾就诊某三甲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予以口服多巴丝肼片0.25 g ,每天4次,常规治疗3个月病情无明显缓解。
后就诊于本院,综合病史、体征及头颅MRI 、肌电图/诱发电位检查资料,结合其尿失禁、便秘等自主神经表现,构音障碍、姿势不稳、平衡协调障碍等小脑性共济失调表现,伴锥体束征阳性,MRI 检查提示小脑萎缩,电生理检查肛门括约肌提示部分神经性异常,经综合分析故排除帕金森,考虑主要诊断为MSA「多系统萎缩」1。
帕金森病
帕金森综合征最常见的病因是原发性帕金森病,该病因黑质纹状体变性、脑内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所致,对左旋多巴治疗有效,约占帕金森综合征的80%。
特征性的表现是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步态和姿势障碍以及运动迟缓。运动迟缓包括起动缓慢,冻结、小步、慌张步态,自发动作减少,写字过小、坐位起立困难、发音困难、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等。3
帕金森叠加综合征
临床表现除了具备帕金森病的临床特点外,尚有突出的锥体束征、小脑萎缩、认知损害等,受累部位范围较广,症状较重,对左旋多巴治疗反应不佳,包括多系统萎缩(MSA)、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和皮质基底节变性(CBD)、路易体痴呆(DLB)等。3
多系统萎缩(MSA) 目前分为两种类型,分别为MSA-P 和MSA-C 型,其中MSA-P 型表现为运动迟缓等帕金森综合征症状,MSA-c 有突出的小脑损害,但无论何种类型,MSA 首发症状多为自主神经症状,如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尿潴留(或膀胱残余尿增加),男性有勃起障碍等,可在出现帕金森综合征之前数年即存在。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SP) 以假球麻痹、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锥体外系肌僵直、步态障碍和轻度痴呆为主要临床特征。比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患者较早出现步态不稳、跌跤现象。
皮质基底节变性(CBD) 主要临床表现为运动减少、肌阵挛、姿势障碍、肢体肌张力增高(上肢多不对称)、皮层复合觉缺失、失用,异己肢感现象等。晚期可出现痴呆、步态不稳和平衡障碍。
路易体痴呆(LBD) 主要症状为波动性认知障碍,帕金森病样表现和幻觉。进行性加重的皮质性痴呆是其特征性症状,可伴发失语、失认、失用和空间定向障碍。部分以肌僵直、运动减少、姿势障碍、步态异常和震颤等帕金森病样表现为首发症状。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
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多是由药物、感染、中毒、脑卒中、外伤等明确病因所致。3
药物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是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用于治疗精神疾病的神经安定剂(吩噻嗪类和丁酰苯类)是最常见的致病药物。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居多,多出现于用药后3 个月内。多数患者症状可逆,停用相关药物数周或数月后症状可消失。
血管病性帕金森综合征 老年人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梗死可引起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碎步,步态不稳,对称性铅管样肌僵直,缺乏静止性震颤,半数以上患者有假性球麻痹及锥体束征;以下肢受累为主,对左旋多巴治疗无效。
遗传变性病性帕金森综合征
综上可见,帕金森疾病的鉴别确实纷繁复杂,因此临床上诊断更需谨慎,遇到帕金森病不能解释的辅助检查结论,应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减少误、漏诊的发生,使患者得到及时诊治。1
关于金悠平®
绿叶制药集团自主研发的金悠平®(注射用罗替高汀微球)于2024年6月在中国获批上市,是全球首个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效注射针剂。适用于早期特发性帕金森病症状及体征的单药治疗(不与左旋多巴联用),或与左旋多巴联合用于病程中的各个阶段,直至疾病晚期左旋多巴的疗效减退、不稳定或出现波动时(剂末现象或“开关”现象)。
金悠平®一周一针,释药平稳,是当前更符合持续性多巴胺能刺激(CDS)理念的抗帕金森药物,可有效延缓和治疗运动并发症(如“开关”现象)。且肌肉注射,预期无食物和胃肠道系统的影响。
编译:刘佳佩 审校:金春慧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