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研究背景
精神分裂症是中国导致精神残疾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临床实践指南推荐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但口服药物的患者依从性差(我国不依从的比率约在20%~69%之间),很容易导致复发从而加重病情。长效注射抗精神病药(LAIs)相比口服药能提高依从性和治疗连续性,降低复发风险。棕榈酸帕利哌酮(PP)就是一种长效注射抗精神病药,虽然一些指南推荐患者在早期使用LAIs,但在中国,支持LAIs用于治疗早期精神分裂症方面仍存在证据缺口,临床实践中对该治疗策略的认识和采用率也较低。
近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司天梅教授团队将此前PP1M分别针对三项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的Ⅳ期研究数据进行了事后分析,首次系统性评估了PP1M在中国精神分裂症病程早期、中期和晚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将结果发表于《CNS Drugs》(IF = 7.4)。
02
研究方法
这项分析基于此前三项Ⅳ期研究数据(NCT01527305/NCT01947803/NCT01685931),通过PANSS分数进行筛选,共纳入1053例患者:病程早期(< 2年)383例,中期(2~5年)290例,晚期(> 5年)380例。平均基线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个人和社会功能评估量表(PSP)评分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严重程度(CGI-S)评分在两组之间基本一致(见表1)。治疗方案包括两剂初始注射(第1天和第8天:在三角肌部位分别注射150毫克等效剂量和100毫克等效剂量,两侧交替使用),随后在三角肌或臀肌部位以75、100或150毫克等效剂量进行肌肉注射。这些患者在为期13周的PP1M治疗期间接受了5次注射。主要目标是基线至第13周时PANSS总分的变化,次要目标包括CGI-S评分、相对于基线PANSS总分的应答率以及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TEAEs)。
表1. 基线PANSS总分与疾病特征分析表
03
研究结果
从基线到使用PP1M进行治疗第13周,PANSS总分出现了改善,其中早期阶段患者的表现改善最为显著(见图1,早期组的均值变化[95%CI]:-31.6[-34.1,-29.1];中期组:-28.4[-31.2,-25.5];晚期组:-25.6[-27.7,-23.4];三组间的P =0.0003)。
图1. 基线PANSS总分变化
CGI-S与PSP量表得分变化
在第13周,PSP量表得分也有改善;早期、中期和晚期患者的LS-mean (95% CI)较基线的变化分别为21.3(19.4,23.3)、18.1(16.0,20.2)和15.9(14.3,17.5),并且早期患者的PSP评分改善最大。
PANSS应答率
对于基线PANSS评分≤70的患者,早期、中期和晚期组中分别有71.4%、60.0%和 50.0%(三组间p= 0.0003)的患者观察到PANSS评分降低超过30%;对于基线 PANSS 评分≥90 的患者,早期、中期和晚期组中分别有76.4%、72.5%和69.6%(三组间p= 0.0003)的患者观察到PANSS评分降低超过30%。基线PANSS评分为70~90或≥90的患者中,达到≥30%或≥50%应答率的比例高于基线PANSS评分≤70的患者(见图2)。这说明不论症状轻重,越早期的患者,接受治疗后改善的幅度越大,另外起始症状越严重,改善空间也越大。
图2. 第13周早期、中期和晚期患者的PANSS应答率汇总图
04
研究结论
在接受 PP1M 治疗后,中国各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指标(包括 PANSS 总分、应答率、CGI-S 和 PSP 评分)均得到改善。研究数据显示,无论基线时疾病的严重程度如何,PP1M 在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阶段使用时,疗效改善幅度始终优于中后期阶段,安全性结果与 PP1M 既有的安全性特征一致。这些发现验证了PP长效针剂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将支持在早期精神分裂症的中国患者中使用 PP1M,因为早期干预后观察到疾病结果的改善最为显著。
关于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和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
绿叶制药是目前唯一拥有注射用利培酮微球(Ⅱ)(瑞可妥®)和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美比瑞®)长效针剂组合的制药公司,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更便利的治疗方式,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编译:秦冉 审校:金春慧
参考文献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