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RLAI转换为PP1M?没那么简单~

精神医学组 绿医天地
2021年12月10日 07:33
背景:


有部分文献报道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从使用利培酮治疗转换为帕利哌酮后出现病情复发或变得不稳定,其中包括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躁狂发作的病例。提示利培酮可能不仅仅是帕利哌酮的前药这么简单。



病例介绍:
患者是一名年轻的亚洲男性,有8年的分裂情感性障碍史。他的处方为利培酮长效针剂(RLAI) 37.5 mg/2w和每日口服丙戊酸1000 mg。在最后一次RLAI治疗门诊随访中,他表现出良好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没有精神病性症状,病情稳定。为了进一步减少注射频率,他同意将药物转换为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PP1M)。第0天,患者停止RLAI,并注射第一针PP1M 100 mg(注射间隔为4周),并在第2周和第6周进行随访。改用PP1M 67天后,患者无精神病性特征,没有出现心烦意乱或幻视、幻听。第86天,他因精神病急性发作进了急诊室。患者否认有暴力或自杀想法。在他的尿液中没有发现可卡因、阿片类制剂、苯二氮䓬或巴比妥类药物。医生给他开具阿立哌唑5 mg回家夜间口服。在第92天,他出现了暴力行为。



治疗:

PP1M的治疗导致了患者精神状态的不稳定。没有报告其他不良反应。
RLAI的重新使用,使患者病情恢复稳定,精神病症状得到缓解。

结果和随访:
该患者没有其他的精神病发作,并且之后没有再次住院。



讨论

本案例中的患者病情复发症状很可能是继发于换用PP1M的治疗。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标准都能被评估,例如,当时没有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但根据说明书,PP1M的剂量是适当的,且非法药物的使用、药物依从性的改变、药物相互作用和病人个人生活变化等因素均被排除。


利培酮和帕利哌酮的药代动力学差异请见表1所示。不同个体以及种族遗传基因多态性可导致CYP450 2D6表型的多样性,在亚洲人群中发现了CYP450 2D6低功能等位基因。


本案例中的患者使用帕利哌酮单一活性成分无法有效控制病情,在排除混杂因素后,作者猜测患者本身可能属于CYP450 2D6慢代谢型,需要更高的利培酮与帕利哌酮浓度比。如果这个观点成立,患者获益可能主要来自利培酮而非帕利哌酮。尽管没有直接的基因检测证据直接支持这一观点,但患者在第165天重新注射RLAI 37.5mg/2周后,病情得到稳定控制。



学习要点:

 虽然帕利哌酮是利培酮的主要活性代谢物,但这一病例强调了两种抗精神病药物独特的药理特性
 患者对利培酮和帕利哌酮的治疗效果因人而异;
 药物转换过程中要做好监测。


表1. 利培酮和帕利哌酮的药代动力学差异

图片


编译:十一元   审校:北重楼

 

参考文献:

Dagenais-Beaulé V. Risperidone is not only a prodrug: psychosis induced by medication switch from risperidone to paliperidone - a case report. Eur J Hosp Pharm. 2021 Nov 16:ejhpharm-2021-002901.

图片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绿医天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