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常见静脉疾病诊治规范(2022年版)》推荐七叶皂苷类药物治疗静脉疾病

常规药医学组 绿医天地
2022年05月06日 09:33
图片

静脉疾病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等。调查显示中国下肢静脉疾病的患病率为8.9%,其中静脉性溃疡占1.5%,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本诊治规范旨在提高常见静脉疾病的诊治疗效,减少并发症来提升我国静脉疾病整体的诊治水平。








第一章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疾病概述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静脉伸长、迂曲而呈曲张状态。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沉重和乏力感,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皮肤色素沉着、皮炎、湿疹、皮下脂质硬化和溃疡,部分患者可发生浅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方式


图片


《常见静脉疾病诊治规范(2022年版)》指出:七叶皂苷类的代表药物为马栗种子提取物,具有降低毛细血管渗透性,减少渗出,减轻水肿;增加静脉张力,活化静脉瓣膜,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清除自由基等作用。静脉活性药物共同作用机制是增加静脉张力,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淋巴和静脉回流,提高肌泵功能。可与硬化剂治疗、手术和(或)压力治疗联合使用,至少使用3~6个月








第二章 

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疾病概述

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主要是由于解剖上腰骶椎前方髂动脉对于髂静脉的压迫,导致静脉管腔被压扁,或者管壁出现隔膜或嵴状结构,引起下肢静脉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的临床症候群。

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长期压迫可出现下肢酸胀沉重,久站或午后感觉加重,继而会出现小腿或者踝部水肿,在平卧或肢体抬高后明显减轻;病程较长者,在小腿尤其是踝部可出现浅静脉逐渐曲张和皮肤营养性改变,包括皮肤萎缩、脱屑、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和难愈性溃疡,甚至有耻骨上或臀部后的静脉曲张或精索静脉曲张。


 治疗方式

图片



  





第三章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疾病概述

血液在静脉系统内由液态转变为固态,阻塞血液回流并引起静脉壁炎性改变称为静脉血栓形成,在欧美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发病率约为1/1000。急性DVT好发于下肢,如血栓发生脱落,随着血液回流至右心房、右心室,最终到达肺动脉引起PE,1 h内死亡率达4%,1个月内的死亡率达6%~10%。后期血栓部分吸收机化,导致静脉功能不全和慢性静脉高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压痛、发热、股青肿。


 治疗方式

图片








第四章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





 疾病概述

PTS是DVT后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继发于DVT后深静脉瓣膜功能受损所导致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一般在急性DVT 6个月后出现,50%的急性DVT患者2年内可发展为PTS,5%~10%的患者可发展为严重的PTS。一般发生于急性下肢DVT 6个月后,其临床表现多样。大多数患者出现轻至中度的PTS,常见症状包括患肢酸胀、沉重、水肿、痉挛、皮肤瘙痒、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静脉扩张(包括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扩张、环状静脉扩张、静脉曲张)、湿疹等。上述症状可单独或联合出现,可呈间歇性或持续性。


 治疗方式


图片



总结


静脉疾病会导致下肢静脉高压,进而产生下肢沉重、水肿、皮肤营养改变乃至静脉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常见静脉疾病诊治规范(2022年版)》指出,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非血栓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DVTPTS患者均可以使用静脉活性药物治疗,用于减轻静脉功能不全的症状。其中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DVT患者推荐了七叶皂苷类药物治疗,并且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时七叶皂苷类可与硬化剂治疗、手术和(或)压力治疗联合使用,至少使用3~6个月。


编译:Freya    审核:Young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静脉学组. 常见静脉疾病诊治规范(2022年版)[J].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22, 7(1): 12-29. 

图片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绿医天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