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证据分级标准
表2. 推荐分级标准
1、共病焦虑障碍(30%~50%)
焦虑障碍是对一些生活情景、特定场景或对社交情景产生持续性过度害怕或焦虑,会有濒死感、心悸、气短、恶心呕吐、尿频尿急、震颤、失眠多梦等表现。在药物治疗方面,SSRI、SNRI类药物可被优先用于治疗抑郁症共病焦虑(1/A);安非他酮治疗抑郁焦虑障碍或伴有焦虑症状的效果与SSRI相当(1/A);其他抗焦虑药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能有效治疗焦虑症状(1/A);联合使用心理治疗对于抑郁症共病焦虑较为有效,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心理治疗常作为治疗首选(1/A)。
2、共病物质使用障碍(30%~42.8%)
加拿大指南推荐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米氮平可治疗抑郁伴酒精使用障碍(2/B),此外心理社会干预对于此类患者也能起到积极效果,其中常使用认知行为治疗和动机强化治疗(2/B)。
3、共病痴呆(10%~15%)
痴呆是由脑部疾病所致的综合征,会出现记忆、思维、定向、理解、计算、学习能力、语言和判断功能的紊乱。意识是清晰的。常伴有认知功能的损害。痴呆导致智能的明显减退,并常常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美国抑郁指南推荐痴呆患者在服用抗抑郁药物(如安非他酮、氟西汀、舍曲林、曲唑酮和三环类药物地昔帕明或去甲替林)时,抗抑郁药物的抗胆碱能作用程度尽可能低,效果最好;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以及心理支持对于患者的治疗是有用的(1/B)。
4、共病人格障碍(20%~50%住院和50%~85%门诊)
人格障碍是发育过程中的状况,在儿童或青春期出现,延续到成年,并不是继发于其他精神障碍或脑部疾病。优先推荐使用心境稳定剂和非典型抗精神药(1/A),包括拉莫三嗪、丙戊酸盐、阿立哌唑、奥氮平;早期联合心理治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常用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辩证行为以及心理动力学治疗(1/A)。
5、共病进食障碍(15%~20%)
治疗时应在保证患者营养状况的基础上,以心理治疗为主,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尽早给予心理治疗,较多证据支持认知行为治疗以及其他疗法(如人际心理治疗、集体治疗、家庭治疗)对治疗此种障碍有效(1/A);还可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首选SSRI药物,包括氟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1/A);还有抗癫痫药如托吡脂(1/B)、唑尼沙胺(1/B)、拉莫三嗪(2/C)也可被推荐治疗。
6、共病躯体疾病
内科住院患者中有22%~33%患有抑郁障碍及相关心理障碍,如表3。
注:SNRI: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NRI: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TCA:三环类抗抑郁药
编辑:十一元 审校:Miya
参考资料:
1、李凌江, 马辛.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M]. 2 版. 北京: 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
2、Deborah S. Hasin, et al. JAMA Psychiatry. 2018 Apr.
3、Jin Lu, et al.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21 Nov.
4、世界卫生组织. 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范肖东等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