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叶劲军教授:紫杉醇脂质体联合免疫新辅助治疗食管鳞癌具有较高的PCR率,且安全性良好

肿瘤医学组 绿医天地
2023年05月12日 03:55
图片

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中国常见恶性肿瘤前10位,其中食管鳞癌(ESCC)约占90%的组织学亚型。近期,一项紫杉醇脂质体/卡铂联合信迪利单抗新辅助治疗可切除ESCC的研究结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8.786),结果显示:该联合方案具有较高的病理学完全缓解(PCR)率,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江苏省肿瘤医院叶劲军教授主导了这项研究,《绿医天地》特邀叶教授解读这项研究结果。

图片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图片


叶劲军,副教授


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导

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放射治疗医师分会食管癌放疗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放疗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纵膈肿瘤专业委员会-专业会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肿瘤与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委

江苏省医师学会放射治疗医师分会-委员

江苏省核学会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江苏省“创新人才团队项目”核心成员;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333工程”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人才”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CO,JAMA Netw Open,Frontiers in immunology杂志 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主持课题8项;

专业:胸部肿瘤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项临床试验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叶劲军教授:2023年江苏省肿瘤防治宣传周,疾控中心提出了食管癌是江苏省排名前五的恶性肿瘤。食管癌的治疗效果目前在临床上依然不是很理想。对于可切除的Ⅱ期-Ⅲ期食管癌,我们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是五年生存率仅有20%到30%。对于局部晚期的食管癌,R0切除率只有50%左右,且术后容易复发。

ESCORT-1st等多项的Ⅲ期临床研究均证实了化疗联合免疫一线治疗晚期和转移性食管癌,相比单独化疗在OS和PFS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优势。但是,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来支持化疗联合免疫新辅助治疗食管癌。因此,我们开展了这项临床研究,旨在评估紫杉醇脂质体/卡铂联合信迪利单抗新辅助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您为什么选择含紫杉醇脂质体的化疗联合免疫作为新辅助治疗方案?



叶劲军教授:目前,对于局部可切除ESCC的最佳新辅助治疗方案临床上尚无共识。国内一般采用紫杉醇加铂类的方案来治疗。但是普通的紫杉醇,由于它独特的物理学结构,水溶性比较差,而且有蓖麻油容易产生过敏反应,过敏的时间通常在使用10分钟之内,肿瘤的靶向性比较低,毒性反应比较大,是临床使用的难题。

白蛋白紫杉醇,虽然克服了过敏反应,但是白蛋白紫杉醇的手脚神经毒性比较重。而紫杉醇脂质体,它由脂质体与紫杉醇相结合,更具有靶向作用,能够在肿瘤附近释放更多的抗肿瘤药物,更好地提高抗肿瘤的效果,而且毒性反应轻。
紫杉醇脂质体于2003年在国内被批准上市。目前临床上已经用于含紫杉醇脂质体的化疗联合免疫新辅助治疗可切除ESCC。


请您分享一下这项临床试验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结果



叶劲军教授:这是一项在江苏省肿瘤医院开展的单中心、单臂、Ⅱ期临床试验。研究的主要终点为PCR率。具体研究设计见图1。

47例患者均完成了2周期的新辅助治疗。45例患者进行了后续的手术切除,其中44/45例(97.8%)实现R0切除,1例切缘阳性。10/45例(22.2%)达到PCR,达到预设终点。20/45例(44.4%)达到主要病理缓解(MPR)。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4.6个月,1年OS率为90.8%,1年DFS率为68.3%。截止2023年3月份,我们再次更新了随访数据,发现一年OS约90%,2年OS约84%,优于既往单独手术以后再做辅助治疗的患者的生存。

图片

图 1 研究设计

您的研究还发现了哪些与治疗效果相关的因素?



叶劲军教授:对患者肿瘤病理缓解进行析因分析,我们惊喜地发现胸中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接受该治疗方案与胸下段食管鳞状细胞癌相比,具有更高的MPR率(61.1% vs 25.0%,P=0.02)和PCR率(33.3% vs 8.3%, P=0.02)。对OS和DFS进行析因分析,发现达到MPR患者的OS(P=0.050)和DFS优于未达到MPR的患者。此外,我们还发现患者基线时的血清炎症指数为病理缓解的预测因子,未来需要进一步验证。

紫杉醇脂质体/卡铂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如何?



叶劲军教授:47例患者在新辅助化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化疗暂停或剂量减少。最常见的1-2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为贫血。3-4级治疗相关的血液学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6/47,12.8%),白细胞减少(8/47,17.0%),贫血(1/47,2.1%)和血小板减少(4/47,8.5%)。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均为临床上常见1-2级,包括皮疹、转氨酶升高、甲状腺功能异常、和脑钠肽升高,发生率均不足10%,没有出现≥3级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也没有出现新的不良事件。所有的45例患者,没有一例因治疗毒性而导致治疗中断或手术延迟。

您认为这项研究的结果对于临床实践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叶劲军教授: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的大型Ⅲ期临床研究,因此这项研究可以为可切除ESCC患者探索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总体来说,该治疗方案可行,安全性较好,具有较高的PCR率和令人满意的抗肿瘤疗效,未来值得在大样本前瞻性研究中进一步验证。
编译:Henry    审校:Cheryl

参考文献
ZHANG Z, YE J, LI H, et al. Neoadjuvant sintilimab and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 prospective, single-arm, phase 2 trial[J]. Front Immunol, 2022,13:1031171.

图片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绿医天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