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诱导的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CIPN)是一种常见的、与化疗药物相关的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约50%-90%的化疗患者会发生CIPN,其中30%-40%会转变为慢性神经不良反应1。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降低患者总体生活质量,是临床医生和患者面临的难题。
CIP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多因素参与其发生1-2,包括微管结构紊乱、离子通道失调、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的线粒体受损等。多种化疗药物均可能导致CIPN1,如铂类(如顺铂、卡铂和奥沙利铂)、长春碱类(如长春新碱)、紫杉烷类(如紫杉醇和多西紫杉醇)、蛋白酶体或血管生成抑制剂类(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等,不同药物导致CIPN的剂量阈值、CIPN 发生率和临床特征见表1。其他与药物相关的因素还包括单次给药剂量、药物累积剂量及药物持续暴露时间、联合方案中的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等。
紫杉醇脂质体神经毒性低
可延缓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进展
在《紫杉类药物相关周围神经病变规范化管理专家共识》2中指出,紫杉醇脂质体不使用聚氧乙基代蓖麻油作为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部分溶剂所致神经病变。另外,在2023年发表的一篇综述──《紫杉类药物致乳腺癌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3中提及,相比普通紫杉醇制剂,紫杉醇脂质体可延缓周围神经病变症状进展。在一项荟萃分析4中,共纳入16个随机对照研究,共1340例患者。结果也证实,紫杉醇脂质体与溶剂型紫杉醇治疗乳腺癌总有效率相当(p=0.19),见图1。但紫杉醇脂质体导致的神经系统毒性(周围神经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溶剂型紫杉醇(p=0.04)。可见,紫杉醇脂质体采用卵磷脂和胆固醇将紫杉醇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薄膜中,解决了紫杉醇难溶的问题,避免了聚氧乙烯蓖麻油的使用,从而减少了神经毒性等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已受到众多专家的认可。
小结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