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_image

【肿瘤放疗增敏】杨雯娟教授:放疗增敏助力食管癌放疗优化策略

绿医天地 绿医天地
2024年05月17日 06:30

转自:CCMTV肿瘤频道

食管癌是全球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在亚洲尤为突出,中国是其高发地区。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有超过 60 万例的新发食管癌,而中国的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如何延长食管癌患者生存,是临床上较为棘手的难题。


放疗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食管癌的放疗有不少新进展,尤其是放疗联合免疫治疗的应用,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如何优化放疗方案是临床探究的热点,其关键在于放疗技术、剂量以及放疗增敏剂的应用。













图片
2024 年 04 月 26-27 日,由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协作组、贵州省抗癌协会主办的“第十七届泛珠江区域放射肿瘤学学术大会”在贵州隆重开幕。4月26日,肿瘤放疗增敏研讨会分会场成功举办,会议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谢丛华教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颖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来自湖南省肿瘤医院的杨雯娟教授进行了题为《食管癌放疗优化策略》的演讲,CCMTV特将精彩内容整理总结,以飨读者。


食管癌放疗优化策略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杨雯娟教授以食管癌放疗现状为切入点,强调了放疗在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关键地位。随后,她针对不同人群深入探讨了食管癌放疗的进展,指出在优化方案中,放射增敏剂的应用可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为患者带来更多临床获益。数据显示,我国食管癌在全癌肿的发病率占到第7位,死亡率占第五位,情况不容乐观。由于食管鳞癌是我国主要病理类型并对放疗敏感,所以放疗在食管癌的综合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雯娟教授详细讲述了研究人员从免疫时代前到进入免疫治疗时代的探索过程,展现了临床人员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

针对可手术切除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后手术是标准治疗。基于我国食管癌鳞癌为主的国情,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方案使用广泛,CROSS研究和5010研究等一系列研究均证实新辅助同步放化疗方案对比传统手术可显著改善生存。近年来,免疫治疗(IO)的快速发展和突破性进展使食管癌的治疗进入了全新阶段,放疗与免疫疗法的联合应用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机遇和希望,多项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新辅助放化免、新辅助化免等方案明显增多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研究发现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提高食管鳞癌患者pCR率,延长OS,有一定的治疗潜力,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然而,新辅助放化疗加免疫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研究数据。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毒副反应,后续长期生存也依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对于局部晚期不可切除的食管癌,指南强烈推荐根治性同步放化疗,但存在局部复发率较高、生存期有限等问题。随着食管癌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免疫(IO)联合放疗(RT)为食管癌的治疗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无论是同步放化疗序贯免疫单药还是免疫联合放化疗方案在疗效方面都有一定的获益,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放疗能够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而免疫治疗同样也为放疗提供了机会。不过研究显示免疫联合放化疗方案 3 级以上的毒性反应发生率达到了86%,需要权衡疗效与毒副作用,并谨慎应用。临床上陆续开展了 ESCORT-CRT 研究,以及 KEYNOTE-975、RATIONALE-311 等一系列研究,这些研究的最终结果尚未公布,令人期待。


最后,鉴于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复发风险极高,放疗作为局部治疗的关键手段,需要进一步优化探索,在放疗技术方面研究人员发现调强放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相比显著延长食管癌患者OS。另外与调强放疗IMRT相比,质子束治疗降低了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不良反应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同时保持了相似的PFS。就放疗剂量而言,国内的两项研究均表明,食管癌的高剂量放疗效果并不比标准剂量更优,剂量的提高并没有给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改善。

除了关注放疗技术和剂量外,放疗增敏剂也值得进一步研究。甘氨双唑钠是国内外最早正式应用于临床的一种高效、低毒的硝基咪唑类乏氧细胞放疗增敏剂。目前,在头颈部肿瘤、食管癌、肺癌和腹部肿瘤等领域,都有针对甘氨双唑钠的相应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甘氨双唑钠治疗食管癌等多种癌症,可以提高患者完全或部分缓解率,延长生存期。并且注射用甘氨双唑钠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023版),按说明书适应症报销(适应症:放射增敏药,适用于对头颈部肿瘤、食管癌、肺癌等实体肿瘤进行放射治疗的病人)。与单纯放疗或同步放化疗相比,加用注射用甘氨双唑钠在食管癌人群中均具有经济性和可及性。鉴于其高效低毒的临床特点,目前《中国食管癌放射治疗指南》推荐其作为食管癌的放射增敏剂。


图片

总体而言,中国食管癌带来的疾病负担颇为沉重,而放疗在食管癌的综合治疗中具有关键作用。放疗增敏剂能够提高放化疗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率,增强放化疗的效果。对于食管癌患者来说,放疗与甘氨双唑钠的联合应用在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面更具优势。


主席点评


点评环节,谢丛华教授指出,杨雯娟教授在内容上对食管癌放疗做了非常精彩的总结,让大家获益匪浅。放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一是术前辅助治疗,在杨教授的讲解中也提到CROSS研究和5010研究,不过在国内推广度不够。因此,后续研究人员还探索了关于术后放疗的疗效。二是根治性同步放化疗,但这两者都存在一些相应的问题。

一方面是新辅助治疗时,外科医生普遍更倾向于采用化疗加免疫而去放疗的方案,这种方案会产生怎样的结果,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此外,根治性同步放化疗情况下放疗剂量的选择也需要谨慎,从分享的内容来看,似乎高剂量不如低剂量的放疗效果好,这与我们的常识有一定的区别。近期可能会有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发布,这也非常值得我们期待。另一方面,在治疗策略的选择上,包括化疗、靶向、免疫等各种方法,以及放疗增敏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们放疗科的医生,不仅仅是要关注放疗技术本身,还应该要关注患者的全身治疗,比如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带来了局部控制的改变和全身控制的改变;比如放疗增敏剂甘氨双唑钠的联用,联用时机和联用剂量值得继续探索。作为放疗科的医生,要有放疗+的概念,怎么去整合有效的综合治疗方式,最终让患者获益是我们的宗旨。
图片


专家简介

图片

谢丛华  教授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医院院长

肺部肿瘤放化疗科主任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放射治疗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免疫放疗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肿瘤临床科研创新发展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放射肿瘤学分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非小细胞肺癌委员会常委
湖北省医师协会肿瘤分会主委
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委、国际肿瘤学杂志副总编辑等,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 次,国家发明专利3项

图片

杨雯娟  教授 

湖南省肿瘤医院 放疗大科质控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博士

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湖南省医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胸部肿瘤学组委员

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学专业委员会肺癌学组委员

湖南省抗癌协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湖南省国际医学促进会精准放疗与人工智能专委会委员

图片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阅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绿医天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